2023年12月25日 星期一

唐村新史料揭開太極拳起源之謎

 

唐村新史料揭開太極拳起源之謎

 

作者: 朱殿蓉1 李德印, 李立炳, 魏美智

 

聯絡:朱殿蓉,電子郵件:tjulianchu@gmail.com


原文刊載於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太極拳研究專輯」第275期及第276期,2024年出版

摘要

 

太極拳的起源爭議多年,迄今尚無定論。 許多學者專家考證不斷,皆因缺乏翔實完整的史料,所有推論都顯得籠統空泛,未能證實太極拳源流。 近年來河南省博愛縣唐村李氏家族在續修家譜中,陸續發掘出珍貴史料。 其中《李氏家譜》、太極《拳譜》、《十三勢拳譜》尤為寶貴,特別是《十三勢拳譜》迄今尚未對外發佈。 本文作者們以當事者、研究者身份,結合地方史實,仔細解讀了這三份新史料。 根據此三項真實可靠的物證,確認了(1)十三勢是源自唐村近郊千載寺傳承的無極養生功,太極拳的發源地就在唐村的千載寺; 2)唐村李氏第八世李春茂將繼承的無極養生功規範化,創作了《無極養生拳論》、《十三勢論》、《十三勢行功歌》等文獻; 3)唐村李氏第九世李仲、李岩及陳家溝陳王庭姑表弟兄三人,在無極養生功和十三勢的基礎上,結合了千載寺的其他武術精華,創造了太極養生功;4)之後李仲創作了《十三勢行功心解》,李氏第十二世李鶴林進一步發揚光大,創作了《太極拳論》、《打手歌》、《打手要言》等文獻;5)現今一些重要的太極拳經典理論來自唐村的太極《拳譜》和《十三勢拳譜》;6)無極養生功和太極養生功之兩套不同的 58式套路,分別影響了以後傳統太極拳流派的各種技法。

 

1.    引言

 

太極拳源自中國的武術,以其獨特的健身、防身和精神修養的完美結合而聞名於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 其核心理念基於「無極」和「太極」的道家哲學思想,通過無極觀念的教練,可達到內心平靜安定,靜中育有生生不息的內動。 通過太極觀念的教練,能提高身體的柔軟度、靈活度,擁有平衡調節的內勁。 瞭解太極拳的源流對於理解這種古老武術及其背後的哲學和文化背景至關重要。

 

然而,由於缺乏史料記錄,太極拳的起源存在諸多爭議,且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大多數似乎依賴於軼聞或間接證據。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學者們不斷研究和考證了張三丰、程靈洗、許宣平、李道子、王宗岳和陳王庭等歷史人物,但尚未達成共識。[1,參2,參3]

 

事實上凡是研究各種事物的歷史,探秘歷史的真相,惟有物證最為可信,餘者雖不可全否,亦不應輕信。 本世紀初,河南博愛縣唐村挖掘出一批珍貴史料,特別是修撰於1716年的《李氏家譜》,李立潮家藏的太極《拳譜》,李群峰家藏的《十三勢拳譜》,為解開太極拳歷史之謎提供了三個有力的物證。 本文通過唐村新史料的審查和解讀,將帮助太極拳愛好者解開多年困惑,引導大家瞭解太極拳的歷史真實,走上新的探索之路。 由於篇幅限制,本文僅能介紹唐村史料的重要內容,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少許影印圖片。

 

2.《李氏家譜》解讀

 

2-1.《李氏家譜》的發現和內容

 

中國歷來有盛世修譜習俗,2002年,唐村李氏家族決定續修《李氏家譜》。 經歷了多年的動亂,家譜資料已經散佚,於是族長發動大家翻箱倒櫃,尋找現存的家譜、契約、碑文、拳譜等歷史文物。

 

2003年清明節,負責續修《李氏家譜》的李立炳(本文共同作者)偶然獲知,1947年移居西安的李太存保存有《李氏家譜》,於是馬上組織人員赴西安考察,在西安見到了家譜保存者王桂英老太太。 此家譜是李太存移居西安前的抄寫本,但是李太存於1953年離家出走,至今無音訊。 不識字的妻子王桂英每逢年節都要把家譜放到桌上祭祀,寄託哀思,因此家譜得以倖存。 當考察組說明來意后,老太太只同意拍照或抄寫家譜,不肯交給家祠保存。[4]

 

據此可知《李氏家譜》擁有者是一位沒有文化的老人,根本不具備造假的能力,亦沒有造假的動機。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李氏家譜》抄錄件是用的淡黃色毛邊帳冊紙。 據當地老人回憶,此類帳紙,清末民初在河南懷慶地區為商家廣泛使用,有的人家將拳譜之類材料抄帳紙上,也是常見的事。 這也是至今當地不斷發現抄在賬冊上一些材料的原因所在。[4]

 

《李氏家譜》包括九個部分: (1) 李氏家譜序,(2) 家訓詩聯,(3) 世輩續字,(4) 老茔新茔茔位向口,(5) 始祖遷志,(6) 家譜一至十二世世序,(7) 《無極養生拳論》、《十三勢行功歌》、《太極養生功譜》,(8) 進士舉人名人傳,(9) 後記。 此譜現存25頁,所幸《無極養生拳論》及之前的內容保存完整,之後的《十三勢行功歌》僅存大半頁,其餘五、六頁的《太極養生功譜》、《進士舉人名人傳》、《後記》等文章損毀無存。[5]

 

該家譜修撰於康熙五十五年 (1716 ) 修譜人李元善在《序》中介紹: 吾氏譜初修於五世祖諱明道,二修於七世祖諱明德,今十世孫吾再修矣 其次介紹了唐村李氏的由來: 洪武四年,吾李氏始祖諱清江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鳳凰村,徒居河內懷府唐村,迄今三百四十餘年載,世代綿長,子孫繁衍,十二世焉 繼而介紹李氏歷代事略功德; 最後談到個人應族人重託,以世譜與古老傳聞,敬篆樹庶,祖德永垂,以揚前列; 最末署有十世孫元善頓首拜撰[6,參7]

  

圖片1 - 李氏家譜封面

圖片 2 - 李氏家譜目錄

圖片 3 - 李氏家譜序

2-2. 一個有成就的文武雙修耕讀傳世家族

 

《李氏家譜》自第一世至十二世共記載男丁123人。 其中文武雙修者有74人,拳師26人,而且自五世祖李明道開始,赴山東、山西、浙江、湖廣、北京及河南等地傳授武術有66人次。 所傳武術有無極養生功、無極拳、十三勢拳、太極養生功、通臂功、心意拳、六合槍、劍、槍、箭等武藝。 譬如第八代拳師李自奇,家譜記載了他於崇禎年代在山西、陝西傳拳 發掘的李自奇墓碑記載了遊教晉陕,心意拳、六合槍宗師,由此印證了家譜的真實性。[8,參9]

 

李氏家譜中因武藝超群而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任命為將軍的有十人。 立下赫赫功績的有九世孫李牟、李仲、李信 (即為李岩)、李友、李棟兄弟五人。 其中李棟在戰場犧牲。 李牟、李岩因起義軍內訌被李自成殺害。 倖存的二位,李友隱匿在河南濟源勳掌村,傳下《神拳拳譜》一部。 李仲為躲避滿清政府追殺,逃到浙江三弟李俊的書社傳拳為生,並將自己的五個兒子 (其中第四子為修家譜人李元善) 都培養成著名拳師。

 

正因為有這段歷史,所以李元善在修譜中特別叮囑族人:為吾族門文武史潔,識時務,事正道焉族長嚴訓,謂明末吾族門九世---誘入闖賊謀主數將,族裔誠祀之所事,避談譜籍,勿傳揚焉 修譜人李元善身為貢生,在家譜記載里他還是李仲的兒子、李岩的侄子,在修譜時記載兩位長輩的名諱和事蹟是頂著可能招惹殺身之禍的極大的風險,所以修譜人和家族藏譜人都沒有造假取寵的動機。[10,參11]

 

2-3. 三位創造太極拳的年青人

 

《李氏家譜》清楚的記載著太極拳為李仲、李岩、陳王庭三人共創。 當年,李氏始祖李清江、李清河兄弟,常陽村 (現河南溫縣陳家溝) 陳氏始祖陳卜,郝莊始祖陳厚,與劉村始祖蔣培禮同為洪洞移民,在博愛縣千載寺拜聖結義,栽樹紀念。

 

以後歷代各家族之間來往結親不斷。 陳王庭的母親即是李仲、李岩的姑母。 三位表兄弟習文愛武,義氣相投,結伴赴千載寺拜師學藝,創造了《太極養生功》,即迄今發現的最早太極拳。[5,參12,參13]

 

《李氏家譜》關於三表兄弟創太極拳的記載有三處。 第一處,家譜《序》中記載: 九世公諱仲、諱信,結陳溝姑表陳公諱奏庭 (陳王庭) 三表兄弟太極門拜師結義,樹志文武,競功成名,創藝太極養生功,練傳無極功、十三勢、通臂功[5,參14]

 

第二處載於家譜李仲條目: “李仲,字峰,號仲元,化號大亮, ......... 生於萬曆二十六年 (1598),卒於康熙二十八年 (1689) 天啟年河內學府,文武雙修,與弟信並陳溝姑表陳奏庭千載寺拜師創拳,助奏庭考舉考官不平之抱打命案,誅革辭避杞縣姨母家傳拳,後堂弟李牟牽誘入闖賊營將焉,信遭賊冤殺,仲解甲離闖賊營, 赴浙江弟俊府書社,武堂傳拳為生[5,參15]

 

第三處載於家譜李信條目: 李信,字岩,名威, ......... 生於萬曆三十四年 (1606),卒於崇禎十七年 (1644) 早年依父濟源讀習,後與兄仲、陳溝姑表奏庭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拜師結義,樹志文武,雙傑成名,創藝太極養生功,練傳十三勢拳、劍、箭藝,名傳數省,助奏庭考舉考官不平之抱打,辭避開封杞城姨母家傳拳,嗣叔父春玉糧行主賬銀,造賑謠,石栗危,糧行破,入千載寺再拳。 崇禎十三年 (1640),堂弟牟牽誘入闖賊營將焉,十七年遭賊殺[5,參16]

 

《李氏家譜》的這些記載,為三表兄弟創太極拳提供了史籍佐證。 太極養生功是太極拳創始初期的名稱。 關於創造太極拳的具體時間,家譜沒有表記,但可以肯定,創拳必在三表兄弟分手之前。 家譜記述了陳王庭參加河南懷慶府武考,因考官主考不公,三表兄弟一怒殺了鼓吏, 之後各奔東西,從此未見。 據《懷慶府誌》記載,崇禎年科舉之亂發生在丙子科,故可推斷,三兄弟創拳在1636年之前,距今約四百年。 《李氏家譜》除此處記載了李仲、李岩、陳王庭合創太極拳,還有唐村講武堂文物、拳譜等實物資料可以佐證。 在後文的太極拳養生功欄目中,有更詳細的描述。[5,參17]

 

圖片 4 - 李氏家譜李仲目

圖片 5 - 李氏家譜李信目



 

2-4. 三篇有關太極拳的重要文獻

 

《李氏家譜》的第七目輯錄了三篇重要拳論文獻: 《無極養生拳論》、《十三勢行功歌》、《太極養生功譜》。[5,參18]

 

《無極養生拳論》是一篇充滿辯證法的養生武術論著,要旨為攬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於後天中返先天,復出歸元,保合太極,達到永人之天年目的。 文末註明作者李葉蓁 (即李氏八世祖李春茂),於大明萬曆庚寅年 (1590) 在太室祠訓論。 此文曾出現在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形意拳學》著作中,但未註明原文出處。[5,參19]

 

《十三勢行功歌》文末署名作者亦為李春茂,作於大明萬曆庚寅年 (1590) 春月。 此文在武禹襄抄傳的拳譜中出現,在武式、楊式、吳式拳譜中廣為收錄。 但學界過去普遍認為此文為清乾隆年間王宗岳所著。[5,參20]

 

前兩文《無極養生拳論》、《十三勢行功歌》的作者李春李氏族人武術傳承中的重要人物。 《李氏家譜·序》記載:八世祖諱春茂,字葉蓁,中貢后入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拜師博公習拳渡劍,看星相,讀兵法,弘揚三教合一,論無極養生功、十三勢拳,創槍藝,譽傳神功。 遊教傳拳於晉、魯、陝、浙、湖、廣數省,赫名焉[5 21]

  

由此可以肯定,李春茂既是三表兄弟入千載寺學藝的引路人,其創作的《無極養生拳論》、《十三勢行功歌》也是催生三兄弟創造太極拳的指路明燈。

 

這裡應該說明,現存《李氏家譜》自《十三勢行功歌》中益壽延年四字之後殘損缺失,最後數頁茫然無存,致使本文結尾及《太極養生功譜》全文丟失,令人遺憾。 所幸《李氏家譜》中殘缺的《十三勢行功歌》及遺失的《太極養生功譜》在之後2020年發現的《十三勢拳譜》中重見天日,實為不幸中的大幸,現予以補齊。

 

《太極養生功譜》是一篇極為重要的論文,內容包括序、聖源、功理、功名、行功、身法、功基、內養、外御、功論十個章目。 每章目皆為五言八句。 以下是七個章目的示例摘錄。[22]

 

-- 崇禎甲戌春、千載市廟會,姑表三兄弟,拜儒釋道門,李仲信弟兄,陳氏陳奏庭,拜師博公道,研拳太極宮。

 

功名 -- 太極養生功,名源無極功; 長拳十三勢,八法五步功; 坎離震兌方,乾坤艮巽隅; 金水木火土,八卦繚五行。

 

行功 -- 掤捋擠按法,採挒肘靠經; 進退顧昐定,十三勢行功; 行功如環球,運勁如纏絲; 功動如江河,功靜如山嶽。

 

身法 -- 立身須中正,支撐八面行; 腰脊如車軸,四肢如車輪; 神如捕鼠貓,形如捕兔鵠 ; 邁步如貓行,上下身相隨

 

功基 -- 功基在心意,功技在行氣; 功夫在練精,功靈在巧神; 功根在腿腳,功勁在肘發; 氣行於手指,氣沉丹田落。

 

內養 -- 臻先天極妙,體沖和之本; 以心意行氣,以氣血運身; 腹鬆氣斂骨,神舒體靜心; 開展求緊湊,圓活在趣感。

 

外禦 -- 以柔法克剛,以捨已從人; 人剛我柔走,我順人背粘; 不主而為客,不進而為退; 引進人落空,四兩撥千金。

 

《太極養生功譜》文末註明:大明崇禎七年(1634年)二月二日,李仲,李信,陳奏庭太極宮研拳悟撰,於千載寺三聖祠太極宮廟會。

 

以上史料可信地表明,《太極養生功》的面世意味著太極拳的誕生。 它是太極拳的乳名,是李仲、李信、陳王庭三位年青人在無極養生功和其他千載寺流傳的武術基礎上,傳承發展,守正創新,創造了一個新拳種,時間是1634年,地點是千載寺。

 

3. 千載寺介紹

 

3-1. 千載寺的歷史沿革

 

千載寺位於河南博愛縣唐村北。 始建於東漢永平十年(67),原名無極寺。 現遺址殘存的《北魏僧惠造像碑》稱這座古寺為無極之鄉 千載寺是個典型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地方,分為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三處寺院,佛祖、文王、孔子、尹壽子、老子在這裡都被供奉,體現出中國文化相容並蓄的特色。[23].

 

千載寺的衰敗從清初開始,官兵以寺裡藏賊為由,放火焚燒寺廟,損失重大。 1958年修築水利,拆毀殆盡。

 

3-2.養生文化的揺籃

 

千載寺從創建初始,就流傳有前漢(西元25年前)金傘山萬壽觀丹師李自然創留的導引養生術。

 

唐朝初年,這裡產生了無極養生武功,創始人是千載寺住持李道子。 據清朝康熙年間的《千載寺唐僧十力傳碑》記載,李世民賜他姓李名儒,字道子,號十力和尚。 李道子是河內人(今河南沁陽市、博愛縣),好學,三教名著無所不讀。 碑刻說他少即聰,過目不忘,文、武、醫、易,博藝皆修,創藝《無極養生武功》,在當時武林界非常有名。[15, 23]

 

李道子一生四處遊歷,晚年歸故鄉傳授弟子。 他對弟子要求: 三教意正,嚴律武風。 勿為霸腐,皆為民生。 以柔克剛,捨已從人。 未成功器,勿名師門 應該說李道子創藝無極養生武功,為十三勢拳、太極養生功的產生打下了基礎。[23]

 

3-3.中華武術的傳承地

 

《千載寺捨善洪洞移民功德碑》是1593年黃河兩岸洪洞移民後裔朝拜千載寺,感謝當年僧道大師捨食傳拳之恩所建,見證了千載寺綿延不斷的武術傳承。

 

在千載寺這座搖籃裡,湧現出很多武藝高強的道人拳師,為傳承武術做出了傑出貢獻,前文介紹的李春茂拜師千載寺博公道長就是其中之一。 同期的董秉乾道人也是千載寺武術佼佼者。 據《王堡槍傳流序》記載:王堡槍首傳於吾王氏先祖仲錦公公受槍法於千載寺三聖詞太極宮道門賢士老人董秉乾老人練就武功絕技,乃拳、槍、棍法。 拳即十三勢軟手,槍棍乃六合槍棍。 且論陰陽,通兵法,精醫術。 傳絕技於公,仲錦公精心演練,技藝嫻熟,世代相傳[24,參25]

 

歷史證明瞭千載寺是中原武術養生文化的傳承地,又唐村史料證明瞭千載寺是太極拳的發源地。[26]

 

4. 唐村太極《拳譜》及《十三勢拳譜》解讀

 

4-1. 唐村武術資料的收集

 

為了進一步搞好家譜修撰,唐村李氏族長發動全村老幼收集與家譜相關的武術文史資料。 收上來的武術資料分四類。 一是民間藏傳的拳譜、槍譜 (包括李立朝珍藏發現的太極《拳譜》、《六合槍譜》,李群峰珍藏的《十三勢拳譜》,及李成虎珍藏的《武經玄機》); 二是千載寺遺存的碑刻; 三是武術人物墓碑石刻; 四是金傘山萬壽觀碑刻和萬壽觀住持李如鬆的著作《八法五步、道法自然》,該書是李氏家族十一世李如鬆闡釋太極養生功法的理論著作。 以上所述資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李立朝的太極《拳譜》和李群峰的《十三勢拳譜》。[15,參22,參27]

 

4-2. 唐村李立朝本太極《拳譜》的發現和內容

 

唐村太極《拳譜》是李氏第十八代李立朝提供的。 李立朝的曾祖、祖父均為武術高手,世傳下來一卷文契資料,其中有大本、小本兩冊太極《拳譜》,封面左上方都寫著《拳譜》二字。 中間兩行都寫有千載寺十力和尚李道子留下的武林戒律: “未成功器、勿名師門” 8個字。 兩冊在文字上沒有什麼差別,顯然均出於同一母本。[27]

 

小本太極《拳譜》高13.5釐米,寛20.5釐米,此譜頁碼26頁,內容有譜條10目如下: (1) 《無極養生拳論》: 落款「大明萬曆庚寅年(1590) 歲次春月於太室祠傳拳訓論--李葉蓁 (李春茂); (2) 《十三勢行功歌》: 落款「大明萬曆庚寅年( 1590) 歲次春月太室祠創傳十三勢拳歌訓論--李春茂」;  (3) 《十三勢論》: 落款「大明崇禎壬申年(1632) 二月研拳草論--李春茂」; (4) 《長拳者一名十三勢》: 無署名; (5) 《十三勢行功心解》: 落款李仲; (6) 《打手歌》:落款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 二月講於唐村講武堂--李鶴林; (7) 《打手要言》: 落款李鶴林; (8) 《太極拳論》: 落款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 二月於唐村講武堂--李鶴林; (9) 《十三勢目》; (10) 《春秋刀訣》: 落款千載寺觀聖殿碑錄。[27]

 

李鶴林為李氏第十二世,生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 其祖父李元善修撰《李氏家譜》時,他是個剛初生的小男丁。 正是這個小男丁後來成了李氏武術的中興者,創作了《太極拳論》、《打手歌》、《打手要言》等文獻。 《太極拳論》是李鶴林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在唐村習武堂對學員所作的訓論,時間是農曆二月二日,這一天是春龍節,也是新春伊始萬物復甦的日子。 這一訓論被後人廣泛收錄傳頌,奉為太極拳圭臬,促成了太極拳成為大眾接受的正式拳種名稱。

 

李鶴林有四個重要弟子,分別是王安民、王霖蒼、萇乃周、王宗岳 [ 20] 乾隆五十二年(1787)王安民所作《王堡槍源流》記載: 吾與師兄苌乃周及晚輩霖蒼,樹志成名,再拜唐村李鶴林門下,發奮深造槍棍拳絕技,功力摧堅,所向無敵,譽名神槍 三位弟子都有不俗的武術修為,王安民中興王堡槍,王霖蒼被清政府授予六品頂戴花翎,萇乃周運用太極原理編著了《萇氏武技書》[28] 第四位弟子王宗岳之事,將在後文敍述。

 

大本太極《拳譜》高17.5釐米,寛20厘米,現存18頁,有譜條11目,其拳譜內容包括落款等與小本基本相同,但多出了一目:《身法、刀法、槍法、打手撒放》。 [27]



圖片 6 - 李春茂之十三勢論, 落款於16322 

 圖片 7 - 李仲之十三勢行功心解,落款應在1636年之前

 

 4-3. 唐村李群峰本《十三勢拳譜》的發現和內容

 

20195月,唐村整理李岩故居舊宅時,在故居主人李鶴林的曾孫李群峰家中發現了這本《十三勢拳譜》。 此譜為線裝80頁手抄宣紙本,高25釐米,寬16釐米,封面寫有《十三勢拳譜》五字。 《十三勢拳譜》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太極養生功譜》,第二部分含有李立朝太極《拳譜》之全部內容,更添加了極為豐富的重要武術史料。 其首頁亦為未成功器、勿名師門” 8個字。 接著5 頁為李氏家譜中缺失的《太極養生功譜》,內涵十個章目:序、聖源、功理、功名、行功、身法、功基、內養、外御、功論和落款。 後接一頁《序》(三十二句五字訣),為大清嘉慶戊午年(1798)李永達撰文。[22]

 

隨後5頁是第二部分的目錄,詳細列出了34目拳譜內容如下: (1) 無極圖、太極圖, ( 2) 洛書、河圖, (3) 三才圖天人地緣圖 (4) 先天八卦十三勢行功圖 (5) 盤古斧碑伏羲女媧典故 (6)尹壽子先師說道經碑 (7) 漢代李自然像、渡河公對聯, (8) 漢武帝賜師自然先生國姓諭碑 (9) 漢大夫東方朔撰自然先生贊碑, (10) 張國藩撰自然先生傳碑 (11) 李自然導引術行功法, (12) 李春茂無極養生功行功圖 (13) 李春茂無極養生十三勢八卦圖, (14) 無極養生拳論--李葉蓁 (15) 十三勢論--李春茂 (16) 十三勢行功歌--李春茂 (17) 無極十三勢目--李葉蓁 (18) 無極十三勢行功圖 (19) 李仲拳法行功畫像 (20) 長拳者一名十三勢 (21) 十三勢行功心解--李仲 (22) 太極養生功十三勢目--李仲、李信、陳奏庭 (23) 李鶴林拳法行功畫像 (24) 太極拳論--李鶴林 (25) 打手歌--李鶴林 (26) 打手要言--李鶴林 (27) 春秋刀訣關聖殿--李如椿抄 (28) 神槍法總歌--李鶴林 (29) 十三勢舞劍歌--李如鬆 (30) 十三勢桿法--李如鬆 (31) 十三勢刀法--李如鬆 (32) 四槍杆法身法--李如鬆 (33) 刀法--李如鬆 (34) 唐村武學。[22]

圖片 8 - 李鶴林之太極拳論,落款於1787年2月唐村講武堂

圖片 9 - 十三勢拳譜封面

圖片10 - 十三勢拳譜封內題字:未成功器、勿名師門



 圖片11 - 太極養生功譜系李仲、李信、陳王庭共創於1634年(首頁)

 


圖片12 - 太極養生功譜系李仲、李信、陳王庭共創於1634年(末頁)



這本《十三勢拳譜》是李鶴林長子李永達敬錄自李氏家族十一氏萬壽觀主持李如鬆所著《八法五步, 道法自然》及 《十三勢拳譜》,錄寫的時間為嘉慶戊午年(1798)二月。 之後,李群峰再錄於中華民國三年(1914)二月。[22]

 

民國三年,北京城雖有武術家雲集,但練習太極拳者甚少,當時的門派只有楊式一家。 其它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仍然只停留在原籍範圍內傳播。 那時的拳譜都是私相傳授的秘笈,絕不對外公開。 所以李群峰於民國三年抄錄的80頁《十三勢拳譜》,其源頭不可能來自唐村李家以外之人。

 

此本新發現的《十三勢拳譜》有四個重要看點:1)彌補了《李氏家譜》中殘缺的《十三勢行功歌》及遺失的《太極養生功譜》; (2) 呼應印證了李立朝藏太極《拳譜》中的經典太極拳經、論、歌、訣之內容和作者,而且這些拳譜的創作時間均早於流傳的王宗岳和武禹襄之相關拳譜; (3) 列出了以無極起勢、攬雀尾開頭的無極養生功之58式與以金剛搗碓、懶紮衣開頭的太極養生功之58式內容對比; (4) 記錄了唐村存在的心意堂、恆心堂、群英堂、隆興堂等學堂武館。[22].

圖片13 - 十三勢拳譜目錄 (首頁)
圖片14 - 十三勢拳譜之長拳者一名十三勢 一文

圖片15 - 李如鬆創作十三勢舞劍歌於1712 年唐村講武堂



4-4. 《十三勢拳譜》之十三勢功法及兩套58式之比較

 

唐村的《無極養生功》,《太極養生功》,和十三勢劍、刀、槍、的應用都有相同的十三勢功法,此十三勢功法的內容詳載於《十三勢拳譜》之《長拳者一名十三勢》一文如下: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 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 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十三勢也。 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 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進退顧盼定,即水火木金土也。

 

從《十三勢拳譜》的內容可知,第八世李春茂、第九世李沖、第十一世李如鬆都有以十三勢為名的著作。 因此十三勢功法的傳承是源自《無極養生功》,續至《太極養生功》。 唐村的劍、刀、槍、等技藝亦含有十三勢之功法。

 

順便提及今人所熟悉的以王宗岳為名之太極拳釋名,其內容與唐村《十三勢拳譜》內《長拳者一名十三勢》一文相同。 若明白十三勢是源自無極養生功,並非源於太極拳,就會質疑這太極拳釋名是否真的是王宗岳所著。

 

李氏家族十一世李如鬆以八法五步、道法自然來闡釋太極養生功之十三勢,中國的儒道二教都以太極陰陽學說立命,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為信仰。 相信宇宙萬物都遵循五行生克,八卦運轉規律,將千變萬化的太極拳勢提煉成身心協調的八個手法 (掤、捋、擠、按、采、挒、肘、靠) 和五個步法(進、退、顧、盼、定) 上肢和下肢的運作通過身體動力鏈的協調,促進身體在三維空間之六個自由度運動。 使得十三勢體現出八法五步,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 [29] 此十三勢之是指動作由內而外表現出來的氣勢,亦即身法運用之整體活力,每個動作都有一個依照拳理運作的攻守活力,通過正確之勢的教練,十三勢的運作將會培養出身心協調的內動和以柔克剛的內勁。

 

無極養生功和太極養生功之十三勢目,各有不同招式名稱的“58套路,反映了中國先民對5813的數字圖騰。 58式之「式」是指動作的形式,亦即組成拳法套路的特殊動作和技巧,套路的動作形式和序列可有不同的風格,但若套路動作形式的操作不符合無極和太極的拳理,就難得培養出十三勢的以柔克剛內勁。 所以勢和式之間的關係亦為: 有式無勢是空架,有勢無式不成拳

 

由於無極養生功和太極養生功有各自的運作重點,兩套58式之招法和風格則不盡一致。 例如《無極養生功》十三勢目之58式中的無極起式,在《太極養生功》十三勢目之58式則變成了金剛搗碓; 同樣的,攬雀尾招式變成了懶扎衣倒攆猴變成了倒卷肱

 

觀察《無極養生功》十三勢目之58式的動作內容、風格多選自古漢代李自然導引術、唐代十力和尚《無極養生功》,其動作柔緩連貫,接近楊式太極拳。 《太極養生功 》十三勢目之58式的動作內容、風格多選自戚繼光32式長拳、通背拳、心意六合拳、槍等技巧,纏繞折疊,快慢相間,明顯近似陳式太極拳。[30,參31]

 

過去曾有專家推論,認為楊式太極拳源自陳式太極拳,楊在後陳在先,其攬雀尾、倒攆猴等動作名稱,是攬紮衣、倒卷肱名稱誤聽誤傳的結果。 這一推論顯然有悖歷史,唐村《十三勢拳譜》糾正了人們的錯誤認識,恢復了歷史原貌。

 

實際上, 李春茂創編的《無極養生功》十三勢目之58式出現在前,《太極養生功》十三勢目之58式傳承在後。 《太極養生功》十三勢目之58式由李仲、李岩、陳王庭參照了《無極養生功》十三勢目之58式結構,吸取了戚繼光32式長拳、千載八勢、通背拳、心意六合拳、槍等技法創編演練而成。

 

兩套58式各有特色,並存發展,直接影響了之後傳統太極拳流派的形成。 從目前各大流派技術特點來看,楊式、吳式太極拳輕靈柔和,均勻連貫,繼承了《無極養生功》之58式特點。 陳式太極拳折迭纏繞,快慢相間,傳承了《太極養生功》之58式特點。 趙堡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兼採兩套58式的招式,不同側重,既有金剛搗碓、攬紮衣的纏繞折迭,又有無極起式、倒攆猴的柔緩連貫。

 

以下是《無極養生功》與《太極養生功》之十三勢目的58式名稱比較。

 

4-4.1. 無極養生功十三勢目之58式名稱

 

(1)無極起勢 (2)攬雀尾 (3)單鞭 (4)提手上勢 (5)白鶴亮翅 (6)摟膝拗步 (7)手揮琵琶勢 (8)摟膝拗步 (9)手揮琵琶勢 (10)進步搬攬捶 (11)如封似閉 (12)抱虎推山 (13)單鞭 (14)肘底看捶 (15)倒攆猴 (16)白鶴亮翅 (17)摟膝拗步 (18)扇通背 (19)單鞭 (20)雲手 (21)高探馬 (22)左右起腳 (23)轉身踢一腳 (24)踐步打捶 (25)翻身二起腳 (26)披身踢一腳 (27)轉身蹬一腳 (28)上步搬攬捶 (29)如封似閉 (30)抱虎推山 (31)單鞭 (32)野馬分鬃 (33)單鞭 (34)玉女穿梭 (35)單鞭 (36)雲手 (37)下勢 (38)金雞獨立 (39)倒攆猴 (40)斜飛勢 (41)提手上勢 (42)白鶴亮翅 (43)摟膝拗步 (44)扇通背 (45)單鞭 (46)雲手 (47)高探馬 (48)十字擺蓮 (49)上步指襠捶 (50)上勢攬雀尾, (51)單鞭 (52)下勢 (53)上步七星 (54)退步跨虎 (55)轉腳擺蓮 (56)彎弓射虎 (57)雙抱捶 (58)無極勢

圖片16 - 無極飬生功十三勢目之58式系李春茂創於1590年(首頁)

圖片17 - 無極飬生功十三勢目之58式套路系李春茂創於1590年(次頁)

圖片18 - 無極飬生功十三勢目之58式行功圖

4-4.2. 太極養生功十三勢目之58式名稱

 

(1)金剛搗碓 (2)懶紮衣, (3)單鞭 (4)金剛搗碓 (5)白鶴亮翅, (6)摟膝拗步 (7)斜形拗步, (8)掩手肱拳, (9)金剛搗碓 (10)披身捶 (11)青龍出水, (12)肘底看捶, (13)倒卷肱, (14)白鶴亮翅, (15)摟膝拗步, (16)閃通背, (17)掩手肱捶 (18)懶紮衣, (19)單鞭, (20)紜手, (21)高探馬, (22)左插腳 (23)右插腳 (24)左蹬一腳 (25)青龍戲水 (26)踢二起, (27)懷中抱月, (28)左蹬一跟 ( 29)右蹬一腳, (30)掩手肱拳, (31)小擒拿, (32)抱虎推山 (33)單鞭, (34)前招後招, (35)野馬分鬃 (36)玉女穿梭, (37)懶紮衣, (38)單鞭, (39)紜手, (40)擺腳跌岔, (41)金雞獨立 (42)倒卷肱, (43)白鶴亮翅, (44)摟膝拗步, (45)閃通背, (46)懶紮衣, (47)單鞭,(48)紜手, (49)高探馬 (50)十字腳, (51)指襠捶 (52)黃龍攪水 (53)單鞭, (54)雀地龍, (55)上步七星 (56)下步跨虎, (57)轉身擺腳, (58)雙抱捶

圖片19 - 太極飬生功十三勢目之58式系李仲、李信、陳王庭共創於1634年(首頁)

圖片20 - 太極飬生功十三勢目之58式系李仲、李信、陳王庭共創於1634年(次頁)

4-5 唐村《拳譜》與武禹襄、王宗岳《拳譜》對照

 

人們發現唐村拳譜--李立朝太極《拳譜》及李群峰《十三勢拳譜》,內中所載的拳論、拳歌、拳訣,除《無極養生拳論》和《太極養生功譜》 之外,其它文章在現今太極拳各流派收藏的《太極拳譜》中皆有收錄,為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熟知。 但是各派拳譜中皆記載這些經典文章作者是王宗岳、武禹襄、甚至是張三丯。 例如《太極拳論》之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一文,歷來被奉為太極拳的理論經典,被學界認為是王宗岳以易理說拳理的論文典範。 而在唐村拳譜《太極拳論》文末,落款作者為乾隆五十二年(1787)二月二日在唐村習武堂訓論之李鶴林 [32,參33,參34]

 

重要的事實是李春茂、李仲、李鶴林原文創作的時間點都早於王宗岳和武禹襄。 武禹襄的生活年代為18121880年。 王宗岳的生平尚未確定。 唐村耆老們宣稱,王宗岳是李鶴林弟子,曾於乾隆五十二年到唐村教書。 乾隆五十八年李鶴林78歲生日的時候,王宗岳親自題寫了武元傑第牌匾,掛在李鶴林的住宅大門上,為老師祝壽。 該匾在1966年文革中被燒毀,唐村在世老人對此記憶猶新,多人(包括燒匾人)做證。 另據百年前唐豪先生的考證,王宗岳為《陰符槍譜》作者,乾隆五十九年(1794)在開封教書。 [32,參33,參34]

 

4-6 唐村《拳譜》與武禹襄、王宗岳《拳譜》考證

 

人所共知,現存各家的王宗岳《太極拳譜》皆出自武禹襄抄自其兄處的拳譜。 其兄武澄清任河南舞陽縣知縣時,從北舞渡鎮鹽店獲得。 武禹襄奉母命去舞陽看望兄長時將拳譜轉抄帶回原籍。 武氏與外甥李亦畬經過整理,益以已見成為武譜。 李亦畬抄寫三本,一本自存,一本贈與胞弟,一本贈與友人郝和。 此三本公諸於世人稱老三本,即王宗岳《太極拳譜》。 後人對此也多有記載廣為人知。[35]

 

人們不熟悉的是,經過本文作者李立炳的共同調查,這個北舞渡鎮鹽店就是唐村李鶴林和兒子李永達(李振德)所開的李家鹽店。 至今原址還存有振德鹽場匾額。 李鶴林的孫子繼續在舞陽經營鹽場鹽店時,武澄清常向李氏弟兄請益十三勢太極拳。 我們由此推斷,有人(或王宗岳)將唐村《太極拳譜》抄傳到舞陽,后被武澄清抄錄,再被武禹襄抄得。[36]

 

人們還會追問:既然唐村太極《拳譜》及《十三勢拳譜》中每篇拳論後面都有作者落款,為什麼到了武禹襄手裡變成了王宗岳《太極拳譜》? 我們或可以從李亦畬文章找到答案。 李亦畬在《陰符槍譜》上寫有一則: “母舅禹襄授王氏太極拳並陰符槍二卷,此乃稀世珍寶,古譜不可輕易示人,慎而重之,切切謹記 《陰符槍譜》封面有作者王宗岳印章一枚。 而另一卷《太極拳譜》卻沒有作者署名。 從武澄清為《太極拳論》寫的《跋》文,右論不知創自何人,語極精細,非精於是拳者,不能為是論 證明武澄清抄本沒有《太極拳論》作者署名,甚至全部文章皆無作者署名,於是造成了武禹襄張冠李戴,根據《陰符槍譜》的王宗岳印章,誤認所抄《太極拳譜》也是王宗岳所著。 至此真相可以大白,武禹襄轉抄的《太極拳譜》,正是得自唐村李氏後裔鹽店中的沒有作者署名的唐村《拳譜》。[37]

 

5. 唐村史料的真實性

 

5-1 唐村史料引起史學界、武術界高度重視

 

20044月,唐村李氏族人赴山西洪洞縣尋根考察,巧遇全國洪洞移民文化研討會召開,被邀特別發言。 李立炳在會上展示了《李氏家譜》照片、千載寺洪洞移民碑刻等資料,引起與會代表極大興趣。 明史專家鄭州大學歷史考古系王興亞教授說: 如果家譜與佐證資料考實,可解決李岩身世、太極拳源流、洪洞移民中原路線三個歷史迷案 會後王興亞多次赴唐村考察,發表了《李岩故里與家世身世考實》等多篇論文。 2005年,溫縣體育局長原福全、陳家溝村長張慰珍等考察唐村、千載寺,發表了《太極拳源流百年爭論塵埃落定》、《太極拳論的作者究竟是誰》等論文。 光明日報發文《一部家譜揭開三百年歷史迷案》。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文學史、民俗史專家王廣西赴唐村考察後得出結論: 千載寺與少林寺一北一南,兩座千年古寺成為中國武術兩大拳系策源地,與其說是歷史巧合,毋寧視為中原文化哺育陶冶的必然結果

 

5-2. 《李氏家譜》真實性考證

 

在中華文化和習俗中,修撰家譜是後代子孫對家族先人生平功德和血緣傳承的記述,是供後輩族人祭祀繼承的聖潔活動,容不得半點虛假玷污。 在對《李氏家譜》的考證中,採取了多種方式,包括對族人、村民的訪談; 墓地、墓碑、軸帳、契約的佐證; 府志、縣誌的核查; 家譜與拳譜的印征; 明清歷史資料的比對; 洪洞移民後裔的實地考察; 陳家溝族人及陳氏《家譜》、《家乘》的印證等。

 

在對《李氏家譜》的真實性考察中,有關人員特別分折了以下背景。 李元善修譜時73歲,所記對像是父親李仲、叔父李信、祖父李春荗,屬當代人記述至親人,所以他有條件將父輩學藝、創藝、闖禍、辭避、入伍、遇害、逃亡等過程細細道來,其真實性可信。 換做他人,既便是史學家、武術家也難以探訪、編造到如此細微可信程度。

 

李元善記敘的是親人投身李自成賊寇隊伍為將事蹟。 身為貢生的他,絕不會冒殺頭危險,編造一個賊父、賊叔寫入家譜。 他又不能對後輩隱瞞先人實情,只好告誡後人識時務,事正道誠祀所事勿談籍譜 可以肯定,李元善沒有造偽的動機。

 

《李氏家譜》的藏譜人王桂英老人,是目不識丁不願出示家譜的農村婦女,既沒有造假的能力,也沒有作偽的動機。

 

唐村發現的歷史資料都經過了相關考證和檢驗。

 

5-3. 唐村史料載入了國家權威史冊

 

經由國家級與河南省地方級歷史專家學者們的考証,《李氏家譜》及兩份唐村《拳譜》等相關史料已被載入了《中國地域文化通覽》、《中華通鑒》、《中原文化大典》等權威典冊。 其中《中原文化大典·民俗·武術卷》是《中原文化大典》55卷組成部分之一。 在這卷中原武術史典中,河內千載寺武學系統列為中原武學三大系統之一,即嵩山少林寺系統、河內千載寺系統和回族系統,千載寺系統包括太極拳、萇家拳、心意拳、王堡槍法,還包括散落在豫北的一些小拳種 [ 38 39 40] 該書在《太極拳的產生》一節中認證記載: 李仲、李信兄弟與陳王在千載寺太極宮創藝太極拳養生功十三勢拳,這是中國武術史上第一個將太極之名與拳法結合起來以太極命名功法拳技。

 

另一典冊《中華通鑒-河南卷》,全書210萬字,係依據司馬光《資治通鑒》的體例編寫而成。 該書第222頁記載: 萬曆十八年(1590)李春茂創無極拳,並撰成《無極養生拳論》、《十三勢行功歌》 225頁記載: 崇禎七年(1634),河內(博愛)唐村貢生李仲、李岩與溫縣陳家溝陳王姑表三兄弟,於千載寺拜師習拳練武,創立太極拳。 撰《太極養生功譜》,此為陳氏太極拳之始[39 40]

 

6. 結論與展望

 

唐村發現的歷史資料,令人信服地將原本模糊和誤解的太極拳源流考証科學化、清晰化。 編修於清康熙五十五年的《李氏家譜》,其真實性已被專家學者們確認。 內容記載了河南省博愛縣一個文武兼修耕讀傳世家族的歷史。 記錄了李仲、李岩、陳王三個年青人創造太極拳的經歷。 還記錄了一個孕育了太極拳的武術傳承聖地千載寺。 記載了《無極養生拳論》、《十三勢行功歌》、《太極養生功譜》三篇有關太極拳的經典拳論。

 

兩本唐村的太極《拳譜》及《十三勢拳譜》證明瞭十三勢是源自唐村的無極養生功,而傳至太極拳,十三勢是源在先,太極拳是流在後。 提供了世人熟悉的著名太極拳經、論、歌、訣的真實作者。 尤其寶貴的是,證實李春茂、李仲、李鶴林創作這些經典拳論的時間地點。 上述唐村太極拳源流史料已被納入了國家及地方歷史學術典籍。

 

唐村武術史料的挖掘與發現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這些珍貴史料幫助我們解開太極拳源流的歷史謎團,也引導我們開拓新的太極拳探索之路。 傳統武術的挖掘與傳承是一樁系統工程,挖掘的目的是傳承,傳承的目的是發展,發展的動力是創新。 我們要在創新中求發展。 開放的學術研討,百家爭呜,是發展武術的必經之路,更是太極拳發展與創新的強大推動力。

 

目前武術界對唐村史料還存在一定的懷疑和抵制。 主要表現為懷疑唐村新史料是近人偽作。 如提出李春茂《無極養生論》有抄襲1925年孫祿堂《形意拳學》著作之嫌; 批評《李氏家譜》中用詞及語法不符合明清時代規範。 另一表現是宗派保守和中國地方保護,以冷處理手段封鎖消息,設置障礙。 出現上述現象並不意外,我們期望通過學術研討,去偽存真,統一認識,開創太極拳新征程。

 

7.參考文獻

 

1. 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 京華印書局, 1921

2. 姚馥春、姜容樵,太極拳講義 上海武學書局, 1930

3. 吳圖南,科學化的國術太極拳 商務印書館, 193110

4. 李立炳,李氏家譜的發現與續修,博愛文史資料第十輯:李岩籍裡考𣾀,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博愛縣委員會出版, 201312月,234-242

5. 李元善,李氏家譜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李成海收藏

6.李萬斌,讀唐村李氏家譜,武當雜誌,2009年第7

7. 魏美智、王旭浩,唐村李氏家譜真偽辨析 尋根雜誌,2012年第5期, 135

8.王興亞、李立炳,李岩籍貫與陳氏太極拳源流新說--康熙五十五年唐村李氏家譜的發現及其價值,中州學刊, 20057月第4期, 166-170

9. 王興亞、馬懷雲,博愛發現明末李岩、李牟的重要資料--唐村李氏家譜歷史價值探悉 中原文物雜誌, 2005年第5期,65-71

10. 徐治國、魏美智、陳志超,李岩與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中州今古雜誌, 2006年第一期

11. 魏美智、李立炳,明末起義軍將領李岩河南博愛縣人考,中州今古雜誌,2006年第二期

12. 趙生榮,李氏家譜與太極拳起源 蘭台世界雜誌, 201311

13.楊黎明,李氏家譜與太極拳的起源 體育世界雜誌, 200812

14. 魏美智,也談太極拳的起源 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3期,1-3

15. 程峰、魏美智,博愛唐村千載寺與太極拳的起源 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2期,1-4

16.王興亞、李立炳,李岩籍貫與陳氏太極拳源流新說 中州學刊雜誌, 2005年第44

17. 程峰,太極拳起源問題的再探討 中州學刊雜誌,2006年第2期,164-169

18.李萬斌,唐村李氏家譜中的人物和拳譜,武當雜誌,2009年第11

19. 李昌,太極拳源流解迷--起源篇 搏擊雜誌,200712

20. 李昌,李金陽, 太極拳源流解謎--拳論篇 搏擊雜誌,2008年第3

21. 程峰,博愛唐村李氏家族對太極拳創立、傳播的貢獻--從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譜論起 焦作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24-28

22. 李群峰,十三勢拳譜 李永達敬錄於嘉慶戊午年(1798),李立炳收藏

23. 王旭浩、魏美智, 千載寺太極拳起源的文化探討,中州體育雜誌, 2013 年第 1

24. 魏美智,千載寺武魁抗倭史跡探析(上) 少林與太極雜誌, 2022年第1

25. 魏美智,千載寺武魁抗倭史跡探析(下) 少林與太極雜誌, 2022年第2

26. 原福全,偶然所得、重大發現--博愛縣唐村考陳王廷創太極拳和王宗岳 中華武術雜誌,2005年第5期, 14-16

27. 李立潮,太極拳譜,李立炳收藏

28. 鄧宏浪、李遠偉,王堡槍法的傳承譜系與技術體系特徵研究,遼寧體育科技出版,20191

29. 朱殿蓉,太極拳武術應用的生物力學分析,太極科學雜誌,20226月, 第一卷,第一期,8-20 (Chu T. Julian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aijiquan Martial Application” Journal of Taiji Science Vol.1 Iss.1 P 8-20 June 2022)

30. 李昌, 太極拳源流解謎--支派篇 搏擊雜誌, 2008年第2

31. 李昌,李金陽,太極拳源流解謎--拳式篇 搏擊雜誌, 2008年第5

32. 原福全,太極拳論的作者究竟是誰? 中華武術雜誌, 2006年第10期, 16-18

33. 魏美智、孫秀煒,王宗岳太極拳譜尋根探源 中州體育雜誌, 2012 年第10

34. 魏美智,王宗岳生存年代考 中州體育雜誌, 2009年第2

35. 吳文瀚,武氏太極拳體用全書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 2001

36. 姚繼祖,武氏太極拳全書 山西科技出版社, 19992

37. 魏美智,李春茂創十三勢 少林與太極雜誌, 2022年第6

38. 王廣西,中原文化大典·民俗典·武術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年, 10-14

39. 謝天主編,中華通鑒-河南卷 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12月, 222

40. 謝天主編,中華通鑒-河南卷 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12月, 225

 

Related articles相關文章

唐村新史料揭開太極拳起源之謎

  唐村新史料揭開太極拳起源之謎   作者: 朱殿蓉 1 , 李德印, 李立炳, 魏美智   聯絡:朱殿蓉,電子郵件: tjulianchu@gmail.com 原文刊載於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太極拳研究專輯」第275期及第276期,2024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