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4日 星期四

鄭子太極拳37式訓練法

 

鄭子太極拳37式訓練法


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 葉文寬理事長


民國84年鄭子太極拳首次被列入台灣區運動大會的正式比賽項目至今,每屆比賽都吸引很多好手參與競技,大家相互觀摩相互學習,促進了拳法技藝的成長。但在技藝傳承的過程中,每一位教練的體悟有所不同,對於某些動作自然會有自己的解讀與堅持,這是傳承過程中常常會發生的現象,但這也會造成裁判在判決上面的困擾,因此了解鄭子太極拳訓練法的要領,有助於裁判、教練及選手們在訓練及判決時取得共識。



在前輩老師們慢慢凋零的情況下,書本與影帶是目前可以還原鄭子太極拳真實面目的工具之一,但書本與影帶也有一些死角與盲點,需要我們做理性的判斷目前鄭曼青大師所留傳下來的影片,是大師在拳法技藝上達到最高峰階段時所拍攝的,這與比賽時所要展現的肌耐力強度,與動作美感是不一樣的,以鄭大師當時的境界而言,拳法境界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在拳架與推手技藝上面來展現,但一般人若沒有經過明師指點與苦練,是很難模仿的


太極拳經所謂「口授心傳法」就是在傳遞古老武術文化的智慧,也是老師經驗的傳承。習者必須按部就班,跟隨老師的身影、手感,培養身手的輕靈度,反覆地練習步法、手法與身法等等基本功,及肩、肘、腕等關節放鬆的要領,才能夠慢慢將整個拳架動作連貫起來,若只是看影片學習,沒有經過明師一點一滴的指導,將只會學到表面的功夫。

 

太極拳的放鬆包括內在心靈與身體關節、筋骨、肌肉、筋脈等等方面的放鬆,放鬆促進氣血循環,活絡了身體各部位,是培養太極拳聽勁、懂必須具備的條件但從外觀的動作上是很難判斷其鬆柔的程度。所以影片及照片,只能夠提供參考,其放鬆的過程還是要按照拳經、拳論的哲理:「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的要領來進行,也就是身體藉由地面的反作用力,帶動腰腿而行於手指,再藉由地心引力與意念的配合,引導肩、肘、腕等關節的鬆與定而產生太極八法如此反覆的借助身體對地面的反作用力產生橫向與上升的動作,及借助地心引力,產生下沉的動作。如此,身手動作自然會朝「手隨腰腿而動,步隨身而換」的訓練法則前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articles相關文章

Hands Move LELeft and Right, Up and Down

Hands Move LELeft and Right, Up and Down In Tai Chi, the phrase "手左右上下浮沉" (the hands move left and right, up and down, floatin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