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4日 星期四

 

太極拳與生理 悟生理之道,獲益壽之機 (續)

                                                                                                                      林詩仁

      

貳、骨骼 (2)                             

接續272期研究專談太極與生理〜骨骼(1)271期壹--人體之構成,本期續談貳、骨骼(2)本文主要對於太極拳較為相關的部分,進行概述,敬請參考。


骨的形狀

人體骨骼的大小不一,但大致上可歸納為四類:長骨、短骨、扁平骨及不規則骨

1.長骨(long bone):長骨大部分呈長管狀,一般位於四肢(如股骨、肱骨),主要在肌肉收縮時,作為槓杆而引起各式各樣的運動(特別是幅度較大的運動)。

2.短骨(short bone):短骨的形狀近似立方形(如指骨),主要分佈在需要承受較大壓力及作靈活和複雜運動的部位(如腕部、踝部)。

3.扁平骨(flat bone):扁平骨呈薄板狀,面積較大,適合於保護內臟器官(如顱骨保護腦)和作肌肉的附著面(如肩胛骨)。

4.不規則骨(irregular bone):不規則骨呈不規則形(如椎骨),有些內部還含有空氣的腔隙,以減輕重量(如上頜骨)。


關節的分類

按關節的結構分類,可分為纖維性關節(fibrous joints)、軟骨性關節(cartilaginous joints)及滑膜性關節(synovial joints)。

1.纖維性關節:沒有關節腔(synovial cavity),骨與骨之間以纖維結締組織相連;當中又可分為

(1)縫合關節(suture):骨與骨之間以薄層的纖維組織分隔(例:顱骨中骨與骨之間的連結),屬不動關節。

(2)韌帶聯合關節(syndesmosis):骨與骨之間以緊密的纖維組織相連(例:脛、腓骨端的連結),屬微動關節。

(3)釘狀聯合關節(gomphosis):骨頭像圓椎型的釘子嵌在插口上(例:齒根嵌在齒槽上),屬不動關節。

2.軟骨性關節:也沒有關節腔,骨關節以軟骨相連;亦可分為

(1)軟骨結合關節(synchondrosis):以透明軟骨(hyaline cartilage)為連結的材料(例:在成長中的長骨之中,骨幹與骨骺間的骨骺板軟骨),屬不動關節。

(2)聯合關節(symphysis):以寬篇形圓盤的纖維軟骨相連(例:脊椎骨間的連結),屬微動關節。

3.滑膜性關節:主要結構有關節面、關節軟骨、關節囊和關節腔(例:膝關節)。

(1)關節面(articular surface)上覆蓋著一層關節軟骨(articular cartilage),而且多數是透明軟骨。關節軟骨的表面光滑,並能稍作壓縮,在活動時有減輕衝擊和吸收震動的作用。關節軟骨本身既無神經,也無血管,所以沒有感覺功能,營養由滑液(synovial fluid)和關節囊滑膜層供應。

(2)關節囊(articular capsule)包裹著關節面,並圍成一個關節腔(articular cavity)。關節囊分內外兩層,內層為滑膜層(synovial membrane),可分泌滑液(synovial fluid),起潤滑作用,可減少關節面軟骨之間的摩擦。關節囊的外層為纖維層(fibrous capsule),有些部分局部增厚形成韌帶(ligament)。

(3)關節腔(joint cavity)是由關節囊和關節軟骨圍成的密閉腔隙,內有少量的滑液。腔內為負壓,對加固關節起著重要的作用。

按關節的可活動程度,可分為不動關節(immovable joint 或 synarthroses),微動關節(slightly-movable joint 或 amphiarthroses)及活動關節(movable joint 或 diarthroses)。人體大部分的關節都屬於活動關節。

1.不動關節:是骨與骨之間以結締組織相連結,中間並沒有任何間斷和縫隙(例:顱骨之間的連結)。

2.微動關節:是骨與骨之間以軟骨組織直接相連結,軟骨有呈縫狀的空隙,活動範圍只有很小(例:椎骨的運結)。

3.活動關節:是骨與骨之間的連結組織中有腔隙,失去了連續性(例:肩關節、膝關節)。


人體九大關節

太極拳運動之人體的九大關節:肩、肘、腕、頸、背、腰、髖、膝、踝

       我們在打太極拳之前均需要作好暖身的運動,尤其在冬天,更為需要對我們人體的九大關節作適度的運動,以避免受傷,並能提高靈活度。一般均從下肢開始活動起,首先為腳踝運動,作前後左右旋轉踝關節,但因其結構關係,仍是以前後為主,而作圓圈微旋轉。再來膝部運動亦是以前曲下蹲為主,並不適合作旋轉劃圓的動作。但對髖關節的活動,因是由大腿骨頂部與髖骨連結,可活動的角度較大,故其適合作圓轉的活動,這地方也常被稱為胯部。太極拳靠落胯、坐胯以靈活其動作,亦是引地之力必經之地。

而其中頸背腰的關節著重在脊椎的活動,脊椎骨間的連結,屬微動關節。所以當在活動脊椎時,不可扭轉過大的角度,大致上都作左右、上下、前後的微動旋轉,讓其關節之間逐漸鬆開。接著對背、腰關節的活動,從左右轉腰、前後彎腰、上下彎腰做一連串的活動。而對頸關節的運動,其也並不適合作大角度旋轉的運動,尤其對長者而言,應先從左右轉動、前點後仰開始。在打拳時,人體的脊椎是需要豎直,不可彎腰駝背,應就像量身高的姿勢一樣,下顎微內收,頸椎才能伸直,但最重要還是求尾閭中正,如此神才能貫頂,即虛靈頂勁,頂頭懸也。最後作肩肘腕關節的旋轉運動。使得從肩胛、上臂、下臂、指節各關節可鬆開,並能節節貫串。當然熱身並同時也將肌肉、筋骨皆一次舒活了,如此才有辦法進一步促進循環與放鬆。

       當我們開始打拳時,常會要求收小腹、收尾閭(或有說提肛、提會陰),因此常會弄得大家用力不當,緊張兮兮的。在此提供一個不用力的方式,達到鬆腰落胯的目的。即把髖骨當成一個球,向後旋轉髖關節,如下圖,如此做這個動作並不需要用到什麼力量,但此時將會自然產生脊椎豎直、命門微後凸平、尾閭內收、小腹同時也隨之內收,不只如此,同時膝關節會自然微曲,感覺有一股力量直入腳底,讓腳跟與湧泉更貼地,這就接地力,而讓身體的重量隨著鬆腰落胯,鬆入地下,身體也就鬆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articles相關文章

Hands Move LELeft and Right, Up and Down

Hands Move LELeft and Right, Up and Down In Tai Chi, the phrase "手左右上下浮沉" (the hands move left and right, up and down, floatin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