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4日 星期四

 

六十四式太極拳的由來與演化


台北市體育總會太極拳協會 陳俊銘

前言:

本文所指六十四式太極拳為台北市體育總會太極拳協會創會時期(民國55年;1966)至今,在台北市各教練場為推廣太極拳運動所使用之訓練教材。此套教材之形成與定型是在更早之前由徐逢元老師所創編,以楊氏太極拳舒展大方的拳架風格教授學員,而此拳架套路經過將近一甲子的時光,因應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社會步調快速,技擊性質降低而以運動強身為重,加上團體表演與個人比賽時間限制等等因素,此套拳架進而拆分為六十四式上半套稱為楊氏三十三式太極拳,與六十四式下半套稱為楊氏三十九式太極拳。


兩套拳架在例行的台北市太極拳錦標賽中列為個人賽的競賽套路項目,時間限制為6-7分鐘。而後者楊氏三十九式太極拳,在台北市太極拳協會所屬各教練場的指導老師與教練們的薪火相傳,推廣至今,可謂是台北市體育總會太極拳協會的『傳會之拳』。為了將此傳會之拳推廣出去,協會現任理事長金堅老師與各教練場指導老師與教練們,帶領學員以團體賽與個人賽方式,參與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太極拳運動賽事,以期更多的太極拳愛好者能認識與練習這套拳架。


創編者:徐逢元老師簡介


徐逢元老師,河北人,武術家,曾到南洋開舘授藝,後隨國民政府來台。退伍後曾到星馬泰等地教拳,後於芝加哥定居傳授拳藝與冷兵器。其太極拳師承鄭曼青大師,編有此套楊氏六十四式太極拳作為教材。因在台北市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教拳,與一群太極拳同好者在民國55年創立了台北市體育會太極拳委員會(今台北市體育總會太極拳協會前身),擔任創會第一任主任委員,並推廣此套六十四式太極拳。

拳架介紹


徐逢元老師師承鄭曼青大師,在一份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中(主持人:陳五洲教授;計畫名稱:陳氏與楊氏太極拳武術內容數位典藏計畫;民國96年),徐逢元老師在該計畫中擔任楊氏太極拳動作顧問之一,因其具有師承楊澄甫傳鄭曼青一系之代表性。因此,此六十四式拳架有著楊氏舒展大方的風格打法,拳架套路設計想必受楊澄甫與鄭曼青大師們的影響,大體上拳架與楊澄甫大師於《太極拳使用法》中所示七十八式簡化而來,而與鄭子三十七式太極拳套路近似,但採有別於鄭子太極拳的打法。然而在六十四式套路中,亦可發現第37式倒攆猴(或稱倒卷肱)步法上是採用鄭子太極拳的直退步(腳尖朝前),而非楊澄甫大師於《太極拳使用法》中所示之外八退步(腳尖朝斜方)。在難度上也作調整以適應大眾養生運動的需求,例如第18式轉身蹬腳,在楊澄甫的七十八式與鄭子三十七式中的轉身蹬腳,均是由前式左分腳後,腳不落地,靠右腳獨立並螺旋轉身,再蹬出左腳,而六十四式(或拆分後的三十三式)的轉身蹬腳,則是由前式左分腳後,落右胯撤左步,再移重心後座左腳,轉身扣右腳移重心至右腳,接著提腿蹬出左腳,這樣一來有利於習練者的拳架穩定度。


此外,六十四式中有別於楊澄甫的七十八式與鄭子三十七式套路的特點是:第26式上步採挒與第52-56式之上步肘,摺疊捶,下勢捶至撤步撅臂(三十九式之27-31式),這些連續進步追擊的套路並不見於楊澄甫大師的七十八式或鄭子三十七式中,是否由其他的武術套路移植而來,以增加套路辨識度須作更進一步推敲。


而如前所述,這套六十四式在一甲子時光間,隨著生活型態改變,步調快速,表演或競賽時間限制等因素,前輩們將之拆分為六十四式上半套稱為楊氏三十三式太極拳,與六十四式下半套稱為楊氏三十九式太極拳。進一步筆者將楊澄甫大師所傳的傳統楊氏套路七十八式,鄭子三十七式,與新編的三十三式與三十九式套路做列表比較(見表一),就會發現其拳架順序雷同,並且在楊澄甫所傳的傳統套路重複出現的部分,在三十七式,三十三式與三十九式中進行簡化,然而“量”雖簡化,但太極拳的“質”並未更改,仍依照拳經拳論與太極十要的法則來進行。


註:1. 六十四式太極拳套路名稱資料可於台北市體育總會太極拳協會官網查詢https://www.tp-taichi.url.tw/form.htm)  

2. 賴媛芳老師示範影片連結: 六十四式太極拳 https://youtu.be/0azpAlWN5sU, 楊氏三十三式太極拳,:https://youtu.be/VLkFoy4RZz4楊氏三十九式太極拳:https://youtu.be/h3oCBRS3CSc


:楊澄甫太極使用法(七十八式),鄭子三十七式太極拳與新編的楊氏三十三式與楊式三十九式太極拳之套路名稱對照表

楊澄甫

《太極拳使用法》全套 78式

鄭子37式太極拳

楊氏三十三式

太極拳

楊氏三十九式

太極拳

1. 太極拳起勢

1.預備式,2.起勢

1. 太極拳起勢

1. 太極拳起勢

2. 攬雀尾:掤,,擠,按

3. 攬雀尾:左掤,右掤,,擠,按

2. 攬雀尾:左掤,右掤,,擠,按

2. 攬雀尾:左掤,右掤,,擠,按

3. 單鞭

4. 單鞭

3. 單鞭

3. 單鞭

4. 提手上式

5. 提手上式

6 靠

4. 提手上式

5 右靠

4. 提手上式

5 右靠

5. 白鶴亮翅

7. 白鶴亮翅

6. 白鶴亮翅

6. 白鶴亮翅

6. (左)摟膝拗步

8. 左摟膝拗步

7. 左摟膝拗步

7. 左摟膝拗步

7. 手揮琵琶 

9. 手揮琵琶 

8. 手揮琵琶 


8. (左右)摟膝拗步三次

10. 左摟膝拗步

9. 左摟膝拗步


9. 手揮琵琶 




10. 進步搬攔捶

11. 進步搬攔捶

10. 進步搬攔捶

11. 野馬分鬃:右式,左式,右式


11.如封似閉

12.如封似閉



12. 十字手

13. 十字手


十字手

13. 抱虎歸山

(應接攬雀尾:,擠,按)

14. 抱虎歸山

接攬雀尾

15. 斜單鞭


8. 抱虎歸山

9. 攬雀尾:,擠,按

10. 斜單鞭

14.肘底看槌

16.肘底看槌


11. 肘底捶

15, 倒攆猴 右式,左式


(步法採後退外八字)

17. 倒攆猴:

(步法採直退為特點,虛實交換,兩手一動無所不動)


12. 倒攆猴:右式,左式,右式(步法採直退,手法步法同鄭子37式)

16. 斜飛勢

18. 斜飛勢


13. 斜飛勢

17. 提手上勢



14. 提手上勢

18. 白鶴亮翅



15. 右打肘

19. 左摟膝拗步



16. 左摟膝拗步

20. 海底針



17. 海底針

21. 扇通臂



18. 扇通臂

22. (轉身)撇身捶



19. 轉身撇身捶

23. 上步搬攔捶




24. 攬雀尾


12. 攬雀尾


25. 單鞭


13. 單鞭


26. 左右雲手

19. 雲手

14. 左右雲手


27. 單鞭

20. 單鞭下勢

15. 單鞭下勢


28. 高探馬

21 金雞獨立:左式,右式

16. 金雞獨立:左式,右式


29. 左右分腳

22. 左右分腳

17. 左右分腳


30. 轉身蹬腳

23. 轉身蹬腳

18. 轉身蹬腳


31. 左右摟膝拗步

24. 左右摟膝拗步

19. 左右摟膝拗步


32. 進步栽捶

25. 進步栽捶

20. 進步栽捶


33. 翻身二起(翻身撇身槌)


21. 反身白蛇吐信

22. 右踢腳


34. 左右披身伏虎式


23. 右打虎

24. 左打虎


35. 回身蹬腳


25. 雙分蹬腳

26. 上步採挒


36. 雙風貫耳


27. 雙風貫耳


37. 左踢腳


28. 左踢腳


38. 轉身右踢腳 


29. 轉身右踢腳 


39. 上步搬攔捶


30. 進步搬攔捶


40. 如封似閉


31. 如封似閉


41 十字手


32. 十字手合太極


42. 抱虎歸山 




43. 斜單鞭




44. 左右野馬分鬃




45. 上步攬雀尾

26. 上步攬雀尾



46. 單鞭

27. 單鞭



47.玉女穿梭(四式)

28.玉女穿梭(四式)


20.上步玉女穿梭(四式)

48. 上步攬雀尾



21. 攬雀尾

49. 單鞭



22. 單鞭

50. 雲手




51. 單鞭下勢 




52. 金雞獨立




53. 倒攆猴(一次)




54. 斜飛勢 (同16)




55. 提手上勢(同17)




56. 白鶴亮翅

(同18)




57. 左摟膝拗步(同19)




58. 海底針 (同20)




59. 扇通臂(同21)




60. (反身)白蛇吐信




61. 上步搬攔捶




62.  進步攬雀尾




63. 單鞭(同25)




64. 左右雲手(同26)




65. 單鞭(同27)




66. 高探馬帶穿掌 (高探馬接十字穿掌)



23. 高探馬

24. 十字穿臂

67. 轉身十字腿

(或十字單擺蓮)



25. 轉身十字腿

(以十字蹬腳而非單擺蓮)

68. 進步指襠捶



26. 進步指襠捶27. 上步肘28. 摺疊捶29. 下勢捶

69. 上勢攬雀尾

29. 攬雀尾


30. 雙按

70. 單鞭下勢

30. 單鞭下勢


31. 撤步撅臂

71. 上步七星

31. 上步七星


32. 上步七星

72. 退步跨虎

32. 退步跨虎


33. 退步跨虎

73. 轉身擺蓮腿

33 轉身擺蓮


34. 轉身擺蓮腿

74. 彎弓射虎

34.彎弓射虎


35. 彎弓射虎

75. 進步搬攔捶

35.進步搬攔捶


36. 進步搬攔捶

76. 如封似閉

36.如封似閉


37. 如封似閉

77. 十字手

37十字手合太極


38. 十字手

78. 合太極



39. 合太極

註:紅字標示四種拳架不同之處。


後記:筆者在偶然機緣下,跟隨賴媛芳老師學習太極拳,幸得明師指點悉心教導,啟發我對太極拳的熱情。而在習練三十九式套路過程中,希望能追溯這套拳架的起源時,卻發現所得資料其實很有限。有感於徐逢元前輩創拳之武藝結晶與推廣楊氏太極拳之努力,經過一甲子的時光淬鍊,我們今日才得以在博大精深的太極拳武藝中略窺一二。為了能讓更多太極拳愛好者認識此套六十四式所演化而來的楊氏三十九式太極拳,經賴媛芳老師與吳榮輝老師鼓勵指導下,將所得資料整理刊出,不盡完備之處,冀望太極拳前輩同好們能不吝指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articles相關文章

World Cup Tai Chi Chuan Championship

  Scan me for Website 2023年第八屆世界太極拳錦標賽報導,照片 和視頻   Reports,  Photographs and Videos for the 2023 Eighth World Cup Tai Chi Ch uan Championship...